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折斷“上帝之鞭”的釣魚城

這裏,700多年前,堅持抗擊蒙古鐵騎入侵36年,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奇跡;這裏,使叱吒歐洲大陸被稱為“上帝之鞭”的蒙哥大汗戰敗身亡,飲恨終生;這裏,大大牽制了蒙古軍隊的兵力,延緩了他們向非洲和北歐擴張的步伐,使更多歐亞非大陸的民眾免受蒙軍鐵蹄的侵擾……這裏,就是位於重慶合川的彈丸之地——釣魚城。

36年抗戰改變了世界局勢

    釣魚城位於重慶合川市合川鎮郊,距市區不過5公里,車行不久,過一座橋後,當地人告訴前面山峰伸出一塊被三江環圍的就是釣魚城了。行至山腳,只見山下是天塹,峭壁萬仞,山上是層巒疊嶂,蒼松翠柏,果然是一險峻之地。清代有文人曾這樣描述釣魚城:“合陽之東,有山特出,勢自北而綿延,形拱西而位置。屹然石壁,面襟江者三  矣。刀梁徑窄,狹者無二。”
    釣魚山位於嘉陵江、渠江、涪江三江之口,總面積不過380多萬平方米。關於它的來歷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——山頂南面有一突兀的大石,相傳滄海橫流、洪水氾濫時期,有巨人站立石上,持長竿垂釣嘉陵中,得魚以救民饑。這大石上至今還留有長1米的巨人足跡和插釣魚竿的石孔,稱這大石為“釣魚臺”。“釣魚山”、“釣魚城”均由此而得名。早在唐代,合州名僧石頭和尚就在釣魚山創建了護國寺和懸空臥佛、千佛石窟等摩崖塑像。南宋乾道年間(1171年),釣魚山飛舄樓建成。當時過往州境的雅士豪客,莫不盤桓於釣魚山,借江山之助,寄託自己豪放的胸襟與遠大抱負。據《合川志》記載,南宋以前,這裏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。每年的陽春二月,州縣官員及老百姓都會登山春遊。直至南宋理宗時,為抗拒蒙古鐵騎侵擾,官府決定利用釣魚山之險峻,築城以自守,並將州縣治所及百姓遷到山上,釣魚城由此得名,並因此而開始的36年抗戰聲名遠揚。
    今天的人們來釣魚城,關注的重點已不再是唐宋的佛像和摩崖石刻,而是36年抗戰留下的古戰場遺址。雖然有些殿宇殘破不堪,但當年的衛城格局依然十分清晰。
    懸崖之上,沿山修築了兩道高二三丈不等的石城牆,建有八道城門,皆為雙砌石拱門,門上建樓,分別名護國、始關、小東、新東、青華、出奇、奇勝、鎮西。在奇勝門左側,修有一水洞門,作山城排水之用,門外懸崖無路可通。山南與山北橫向築起一道城牆直插嘉陵江中,當地人稱“橫城牆”。橫城牆邊修有碼頭,名“皇?是”。山北面出奇門上一高地修有指揮台,舊名插旗山,臺前是練兵用的較場。較場北面是皇城,據說當年臨安被元軍攻陷後,堅守釣魚城的主帥張玨,曾派數百人到閩廣地區尋找出走的南宋皇帝,皇城就是為皇帝準備的。在皇城東南,就是軍民住宅和街巷了。在護國寺前和奇勝門內還修有水池,稱天池。另外,鑿井90多眼,供山上軍民食用水之需。明萬曆《合州志》卷《釣魚城記》記載:“泉水春夏秋冬足備不幹。城中之民,春則出屯田野,以耕以耘,秋則收糧運薪,以戰以守。厥後,秦、鞏、利、沔之民,皆避兵至此,人物愈繁,兵精食足,兼獲池地之利,是以能堅守力戰而效忠守。”釣魚城由此成為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山地修築防護體系的典範。
    走在青山綠水間,腳下是青石小道,耳旁是鳥語花香,很難想像這裏曾有過長達36年的炮火紛飛和血雨腥風。36年間,兩軍於此殊死搏鬥,浴血奮戰,歷經大小戰鬥200餘次。特別是1258年,蒙哥大汗挾西征歐亞非40餘國的餘威,分兵三路伐宋。蒙哥親帥一支軍隊進軍四川,兵臨釣魚城下。被歐洲人稱為“上帝之鞭”的蒙哥鐵騎車征西討,所向披靡,但在釣魚城軍民的頑強抗擊下,卻不能越雷池半步。第二年夏,在一場戰鬥中,蒙哥被釣魚城上火炮(另一說為飛矢)擊傷,不久逝於附近溫泉寺。可以說,這一戰役改寫了人類歷史。因為蒙哥大汗戰死之後,進軍鄂州(今湖北武昌)的蒙哥之弟忽必烈和進攻漳州(今湖南長沙)的塔察兒,以及佔領了大馬士革,正在與古埃及馬木路克王朝軍隊作戰的旭烈兀,為爭奪汗位而匆忙回師,蒙古貴族集團即開始了長期的內部爭戰,從而不僅延續了南宋王朝,也緩解了歐亞戰禍,並阻止了蒙古向非洲的擴張。當時,釣魚城就以“東方的麥加城”、“上帝折鞭處”的威名震驚了中外。“穩坐江山釣魚城”之說亦由此而來。

滿城的忠義之士

    堅守了36年的釣魚城在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趙  投海後開城降元了。
    關於釣魚城降元,後人有詩雲,“元兵三十萬,不及李夫人”。李夫人是被釣魚城俘虜的元軍蒙古千戶熊耳的夫人,被俘時假稱姓王,被釣魚城主帥王立收為內室。到元丁醜年間,元軍圍攻甚急。釣魚城內因連年大旱,百姓易子而食,而“王命不通已三年矣”,元軍在城下宣傳“宋已舊我國久矣,爾既無主,為誰守手?”城中之民,惶恐不安。而死於城下的蒙哥大汗,曾留言“若克此城,當赭城剖赤而盡誅之”。面對守城數十萬民眾的安危,熊耳夫人向守帥王立說明了自己的真實身份,並稱有親兄弟李德輝在元軍中任要職。於是由熊耳夫人親手做了一雙鞋,將降書放置鞋內,送至其兄長處。釣魚城開門降元,李德輝上奏元朝廷,使釣魚城免遭屠城,數十萬軍民得以生保。而李德輝因此一功,被釣魚城百姓建樓立祠,歲時祭祀。
    釣魚城驚心動魄的36年抗戰史就這樣以和平告終。
    元以後的釣魚城複歸於平靜。今天山上現有的祠宇內,分別介紹了堅守釣魚城的歷史和當時的國際大背景,以及其中重要的幾個人物,忠義祠內,有早期曾先後堅守釣魚城的南宋名帥王堅、張玨、餘、冉、冉璞五人的牌位。當地人說,這些都是以後修建的了。看《合州志》記載:明代時,合川的地方官擴建了祠宇廊垣,清朝時重修了忠義祠,祠內立了王堅等五人的牌位後,又將釣魚城最後降元的關鍵人物——主帥王立、熊耳夫人及其兄長元軍將領李德輝設位入祠,肯定了他們對釣魚城的貢獻。到光緒年間,當地人大概覺得此三人雖有功於全城百姓,但與前五人對南宋朝廷的忠義不同,遂另立一祠,名為賢良祠。民國時候,優越的地理位置又使這裏成為軍閥必爭之地。先是有軍閥在此設了火藥局,後又有國民黨中央軍校官大隊和特訓班在山上受訓。忠義祠被充做營房。在上天梯遺址旁的石壁上,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刻石的“忠勇堅貞”四個徑尺大字依然十分清晰。解放後,忠義祠改成了小學教室,賢良祠被拆除,王立、熊耳夫人等三人的牌位自然不復,只有忠義祠內早期王堅等五人的牌位還在。“文革”中也悉數被毀。等到上世紀80年代合川縣重修釣魚城時,忠義祠得到了復原。王堅等五位將帥重歸其位,新增的畫像使今天的我們可以領略一下這些名將的風采,只是仍然不見王立、熊耳夫人和李德輝的牌位。大概現在仍有人認為,他們的行為不符合統治階層提倡的忠義之道吧。但是,就當時情形而言,元一統天下已是大勢所趨,小小釣魚城又怎能以孤城的微薄之力逆歷史潮流而動呢?況又有數十萬軍民的身家性命,與其被攻陷屠城,徒傷生靈,不如開門迎降,以順應時代潮流。試想,如果王立堅持到底,以幾十萬軍民的代價成就自己的忠義之名,又有何實際意義呢?相反,他倒成了釣魚城軍民的千古罪人了。站在人本的角度講,王立雖有負忠義之名,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人民英雄。而從歷史的發展看,無論何時何地,政治都只是一時之需,只有以人為本,才能夠真正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。
    今天的釣魚城,已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。區內,蓋起了精緻的星級賓館。生活在山上的百姓已經不多,僅餘的幾家開辦起了農家樂旅遊。我離開時已是傍晚,農家炊煙升起,雞鳴狗吠,當地居民擔柴而過,一派怡然的田園風景。
    其實,一個純粹的生命,追求的不正是這樣的和平與幸福嗎?

(本文已被流覽 906 次)
返回列表